
从繁忙的滨江路向南拐入洪德路配资平台,隐匿在巨榕树荫下的“洪德路8号”几乎不引人注意。它静静地藏在一排老旧的骑楼建筑之间,仿佛被遗忘在了时光的角落。这里没有显眼的标志,只有一扇斑驳的折叠铁门守护着入口,几乎没有人会留意到,这扇门后竟隐藏着一片别样的天地。
走进大门,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外观典雅的民国洋楼,黄色的墙面和白色的石柱相得益彰,洋溢着浓厚的西式气息。它曾是“东亚烟厂”的旧址,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段历史,也是广东最大的卷烟厂之一。东亚烟厂的前身是由“南洋兄弟”的简英甫创建的“中国烟厂”。尽管如今只剩下一座三层楼的建筑,但它仍能让人感受到昔日的辉煌。
这座建筑总共三层,外观保存完好,体现了典型的西方传统风格。外墙是意大利式的批荡,立面上点缀着石膏拱券和白色的线条,鲜明的亮黄色墙面与白色装饰相互衬托,极具西方近现代工业建筑特色,也代表了民国时期洪德路老街建筑的风貌。
展开剩余71%这座百年民国洋楼的命运可谓波折重重。东亚烟厂及其前身的“中国烟厂”,成立不到二十年,便经历了多次易名与变故。英美烟草的垄断、日军的侵占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曾让这家工厂经历过生死考验。东亚烟厂的历史,不仅是20世纪初到中期中国民族烟草工业发展的缩影,也是广州工业“辉煌历史”的一部分。
据《广东大事记》和《广东烟草志》记载,1927年,简英甫与两位兄长发生矛盾,决定单干,脱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,利用与时任财政部长宋子文的关系,在广州西郊的泮塘豆腐庙开设了“中国烟厂”。它是广东首家机器卷烟厂,生产的第一个品牌为“红旗牌”香烟,但未能取得成功。原本为了宣传“红旗牌”,工厂在市区电线杆上挂上了小红旗,结果被当局误以为是“赤化”行为,迅速遭到禁止。尽管如此,工厂迅速推出了“骑骆驼牌”和“帆船牌”香烟,逐渐站稳了脚跟。在1938年广州沦陷之前,“中国烟厂”依然是广东唯一的烟厂,并且国产卷烟一度替代了英美烟草。
然而,随着日军侵占广州,工厂被强行占领,并搬迁至河南大基头,改名为“日本东亚烟草株式会社广东出张所第一工场”。在英美和上海香烟断货的时期,工厂通过高产量大发其财。1945年日本投降后,工厂被国民政府拍卖,更名为“东亚烟厂”。
到1947年初,东亚烟厂拥有员工400多人,卷烟机13台,每天能生产130多箱,占据了全市产量的三分之一。然而,由于国民政府在英美压力下放任外国香烟免税进口,导致东亚烟厂的销量急剧下降。到1947年下半年,工厂仅剩7台机器勉强维持生产,面临倒闭的危机。
幸运的是,广州解放后,人民政府接管了东亚烟厂,将其更名为“南方烟厂”,随后又改为广州轻工模具厂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原址的厂房在多次更迭中逐渐消失。如今,只有这座三层的洋楼依旧矗立在原地,静静地见证着曾经的辉煌。
现在,秋日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榕树枝叶洒在老楼上,虽然光辉不再,但这座建筑依旧保持着从容的姿态,见证着周围世界的变化。尽管它被都市喧嚣包围,但它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历史,不为人知的过去,在这座孤独的建筑中默默流淌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